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·在祖国的怀抱里丨文润天山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
新疆广播电视台/丝路视听讯(记者 崔万龙 潘姝羽 米尔扎提 麦尔丹 阿不力米提 乌鲁木齐台 伊犁台 巴州台 库车台 阿拉尔台):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自治区成立70年来,特别是“十四五”以来,新疆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,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,优质文艺作品创作繁荣发展,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,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
这个夏天,最会跳舞、最爱跳舞的人们再次相聚新疆。历时17天的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,用26个剧目、52场演出,呈现出世界各地的文化之美。同时,2025新疆丝绸之路街舞展演、“让我们舞起来”中外舞蹈嘉年华等配套活动,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,惠及各族群众及游客超20万人次。
乌鲁木齐观众 田旭:我看了《二泉》,还有《舞姬》,还有《丝路花雨》,在新疆能看到这么高质量的演出,真的是让我感到特别开心。
自2008年创办以来,在国家及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,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艺术团体参与,上演了200多部中外优秀剧目。新疆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,中国—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、援疆省市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,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。
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余洁:依托国家重大活动平台,向世界立体地呈现了新疆丰富的文旅资源和社会稳定、民族团结、文化繁荣的真实图景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党和国家艺术精品战略和艺术扶持政策支持下,新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。国家艺术基金累计资助全区110个艺术创作及推广项目,金额超过1亿元。从2020年起,自治区每年落实文艺扶持激励资金3000万元,支持全区文艺项目创排,话剧《金色的胡杨》、歌舞剧《班超》、舞蹈《阳光下的麦盖提》等一批优秀文化产品相继问世。同时,新疆依托国家支持,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。正值暑假,全疆各地的博物馆就吸引了疆内外游客特别是学生群体前来打卡。新疆博物馆里,大家沉浸式观看“中华锦绣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’锦护臂国宝展,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康雍乾时期新疆文物展等展览。在库车龟兹博物馆,观众可以通过700多件(套)珍贵文物,近距离领略龟兹文化的深厚底蕴。走进巴州博物馆,大家还能通过数字化设备,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,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历史、学习文化。
乌鲁木齐学生 孙启轩:我看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,学到了很多的知识。
湖北游客 马顺阳:博物馆陈列很精致、环境很好。回去之后要向朋友宣传一下,让他们也来这里参观学习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新疆持续加大文化场馆建设力度,2024年新建并开放16个文博场馆,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家,年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38个公共文化场馆纳入中央预算内—新疆专项投资项目储备库。每年中央转移支付1亿元、自治区和地州配套2000万元左右,对美术馆、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及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进行专项支持。截至今年5月,全区建成111个公共图书馆,118个文化馆,1123个乡镇(街道)文化站。2020至2024年,我区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4.15万场次,惠及各族群众13581万人次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,新疆将持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,紧扣增强认同目标,让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群众身边,不断开创文化润疆工作新局面。